首页 | 古琴艺术 | 活动表演 | 洞萧艺术 | 琴人琴事 | 名师高徒 | 古琴曲谱 | 古琴名家 | 国学 | 联系我们


琴人琴事 student
+ 首页 > > “既识琴中趣,亦劳弦上声”—雅士生活录之隐士下山  
“既识琴中趣,亦劳弦上声”—雅士生活录之隐士下山
发布者:雅女 发布时间:2016/12/8 14:34:38 阅读:2514次

  “道士下山”,是因为道观闹粮荒,不谙世事的小道士一脚踏入了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,他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一切,才发现这个世界与他的想象有多么不同,他最终明白了临下山前师傅说过的一句话:“不择手段非豪杰,不改初衷真英雄”

   “七剑下天山”,明着是为了反清复明,义不容辞。实质上,“莫问前程有愧,但求今生无悔”才是七剑精神的核心吧?

    隐士下山,却是为了什么呢?


    美国汉学家、佛经翻译家比尔·波特的作品《空谷幽兰》当中记载了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终南山,他们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,远离都市,群山为邻,清风为友。

    结缘书院的这一位隐士,也正是来自终南山。

第一次看到隐士的情景仍在目前:从外面回来,一眼先看到地上赫然一双军绿解放鞋—几十年难见的一样东西。桌上一个尖头斗笠,竹编的—不知道当初北静王送宝玉的那顶,被黛玉戏称为“渔翁”打扮的,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?进小茶室方才看到正在喝茶的隐士—在凳子上也一样盘腿打坐,颌下有须,衣衫蔽旧,果然一派山中气象。

书院的捷捷同学每周总有一天去山里消闲,因而才有与隐士的邂逅相知,也因而才有今日书院一起喝茶听琴的缘分。隐士最早对古琴的了解,正是通过伯牙子期的故事—他和捷捷今日,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景不也差相仿佛么?

隐士习琴,极为专注。可以雷打不动地从早上十点一直到下午三、四点钟,才想起来去进食—这也是他的异于常人处,每日一餐,有时还要辟谷,一日都不吃的。对了,他练琴练久了还有一个习惯:站起来一边绕室慢走,一边在满身上轻拍重打,噼里啪啦的,第一次我在外头听到着实给惊到了。隐士连解乏也另是一样。

专注之外,天分也高。薛老师那天还说,隐士过弦,看着怎么那么舒服。他们那样的人,比别人心静不说,手巧也是一定的吧?不然怎么在山里隐居?修茅棚,种菜植果,做简单的家具,日用品,一切都得靠自己,性情迟滞、懒惰的人,根本会无所适从吧。“小龙女要用树皮织布,做手帕,做衣服,类似的细活你们也要做吗?”隐士听了呵呵一笑。对于外人来说,他们永远都这么神秘,他大概也觉得无从解答。

其实隐士本人倒是颇有辩才的。什么话题似乎都不减他的高谈阔论之兴。易经、道德经、大藏经无所不通,凡隐士者,尽皆多才善辩者,自古皆然。魏晋时候,文人谈尚玄远的这种“清谈”风气已经形成,他们远离政治,避实就虚,探究玄理,乃至隐逸高蹈。不少隐士,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,侃侃而谈,而且著述有成,成了一代玄学家,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,魏晋之际的向秀…

还回到琴上来说,庄子就认为“鼓琴足以自娱”,无疑为无数隐士开辟了一条“隐心”道路;嵇康、阮籍等竹林隐士,都是善琴之士;田园隐士陶渊明“性不解音,而蓄素琴一张,弦徽不具,每朋酒之会,则抚而和之,曰: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声”;做中隐的白居易酷爱音乐,善弹琴,他在《好听琴》之中写到:“本性好丝桐,尘机闻即空。一声本耳里,万事离心中。清畅甚消疾,恬和好养蒙。尤宜听《三乐》,安慰白头翁。”几度遭贬的王维,过着参禅悟佛,亦官亦隐的生活,与好友裴迪“浮舟往来,弹琴赋诗,啸咏终日……..

概括来说, 隐士是精神与文化的“贵族”,他们有才华,更有信仰,那便是“道”。“道”的实质是不屈势,不为物役,追求自尊与自由。每当社会无道,高洁之士总是远离政治,绝不屈身于势力之下,而满腹经纶,一身才识,不为所用,也必然伍使他们走向“出世”、“独善”。

而古琴音乐呢,因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精髓,是中国文明的象征。几千年来,古琴与文人诞生了一种中国音乐特有的文明,古琴音乐特定的精神气质成于隐士们的代言,而古琴也被隐士们推上了“八音之首”的神圣地位,这影响着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中国隐逸文化的把握,来追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的进一步认识。古琴音乐自身告诉人们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:这种独特的个体情感表达方式,艺术思想及琴乐审美对于多层次、多方面、多视角地把握中国古代音乐中古琴音乐的美学特征,追寻古代隐士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一定帮助。

隐士下山,为古琴,亦为书院的“幽静别红尘”。

 

 

 中國式雅士生活倡導者  秀秀茶書院    古琴培訓   茶道  香道  書法培訓

 











上一条:一杯茶,品人生沉浮;平常心,造万千世界
下一条:重庆桐桐